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1.
2.
陈一衡  徐华梓 《实用骨科杂志》2009,15(5):361-363,378
目的探讨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我院最近收治的1例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过程,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好发部位、诊断及治疗的方法和原则等。结果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是一种以广泛骨质增生肥大及韧带、肌腱钙化为特征的疾病,该病主要表现为椎体前外侧缘的钙化、骨化及多个椎体骨桥的形成。治疗上主要是针对肌腱和肌腱附着处出现的钙化和骨化所引起的症状行对症处理。结论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并不少见但却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诊断该病主要依靠影像学方法,治疗主要是降低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应该特别注意发生在颈椎的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  相似文献   
3.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表现的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随机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8~65岁,平均40.4岁。传统后正中入路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21~59岁,平均41.5岁。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参数及影像学指标。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疗效观察,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上差异不大,在伤椎Cobb角的矫正度上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26个月),所有随访患者的骨折椎体均获得愈合,无一例发生骨折复位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松动、断裂,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者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细胞自噬对饥饿环境下椎间盘髓核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饥饿条件下椎间盘髓核细胞是否发生自噬及自噬对髓核细胞的作用。方法: 原代培养SD大鼠髓核细胞,对细胞表型进行鉴定后,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3-甲基腺嘌呤(3-methyladenine,3-MA)加DMEM培养基组、3-MA加EBSS培养基组和EBSS饥饿组,接着用单丹磺酰戊二胺(monodansylcadaverine,MDC)染色、透射电镜和Western blotting观察各组细胞的自噬差异,最后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以及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 成功培养出SD大鼠髓核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电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BSS培养基诱导的髓核细胞出现自噬囊泡,但是3-MA 抑制后细胞自噬泡明显减少;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LC3-II/LC3-I和Beclin-1/β-actin在EBSS处理组明显大于3-MA+EBSS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 而3-MA+EBSS处理组的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明显高于EBSS处理组(P<0.05)。结论: 饥饿可以诱导大鼠椎间盘髓核细胞发生自噬,并且3-MA能抑制自噬发生。自噬对饥饿环境下的髓核细胞可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评价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装置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疗效及其影像学变化。方法:2007年10月至2009年2月对诊断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30例行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5岁,平均45岁。手术在L4,5节段20例,L5S1节段9例,1例同时行L4,5、L5S1双节段治疗。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和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影像学观察指标包括X线中立位椎间隙腹、背侧高度,动力位手术节段上下两椎体的边缘与其相邻椎体的边缘连线的夹角变化;CT测量指标包括椎管面积、硬膜囊面积、椎管矢状径、硬膜囊横矢状径。手术采用椎板开窗或部分切除,椎管减压后棘突间植入Coflex装置。结果:随访5~19个月,ODI分值由术前的平均(62.41±10.38)分下降到平均(10.49±5.93)分(P〈0.01),JOA分值由术前的平均(8.96±2.76)分提高到平均(25.36±1.55)分(P〈0.01)。3例术后疼痛改善不明显而需药物或封闭治疗,3例麻痹及感觉减退症状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均获明显改善,未再出现间歇性跛行及神经根压迫症状。未发现与Colfex装置本身相关的并发症。X线检查椎间隙背侧高度明显增大,手术节段相邻椎体间运动幅度无明显增大。CT检查术后椎管内空间,硬膜囊面积均有所增加。结论:采用Coflex棘突间动力内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短期相关并发症少,同时对增加椎管及硬膜囊面积,增加椎间隙后缘高度,防止相邻节段运动幅度增加以及预防邻椎病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轴线距离法(简称中线法)在脊柱侧凸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脊柱全长片(分别包括穿戴支具治疗前、支具穿戴在身时、以及去支具后的3次检查,共90帧),由3位医师采用Cobb法和中线法在PACS工作站上对所有X线片独立测量,每种测量方法对支具穿戴时和去支具后测量结果均与治疗前的测量结果相减,以确定有效率和矫正度.结果 3位医师Cobb法测量时有效率和矫正度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中线法测量的有效率及矫正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30例中,24例侧凸得到矫正,6例有加重,有效率80%;支具穿戴时的平均矫正率为(35.73±9.53)%,去支具后平均矫正率为(20.12±8.13)%.结论 中线法具有测量点明确、重复性好、测量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优点,在脊柱侧凸的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试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